天府新区:再造一个新成都

  • 来源:四川兴融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点击次数:119
  • 发布时间:2023-03-08

摘要:《山海经》说:“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其城方三百里,盖天下之中也。”明代学者杨慎考证说:“黑水都广,即成都也。”有学者则进一步论证都广在今成都城区与双流之间,说起来正好就是天府新区的腹地。

    两千多年前,巴蜀先民历经千辛万苦,选择了成都平原这个“安全岛”,开启了成都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奠定了成都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园福地。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成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处于新的时代方位,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2011年5月5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规划建设天府新区”位列其中。

    这是什么样的一个新区?2011年8月11日,在四川省贯彻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暨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工作动员大会上,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指出,要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新城区,这相当于“再造一个新成都”。

    这是什么样的“新成都”?2011年11月20日,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调研成都天府新区建设时提出: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效法先贤、超越前人,在这座千年名城的旁边再建一座新城,建一座世界之城、大美之城、宜人之城。

    这是一项注定载入史册、注定流传千古的宏伟事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将书写成都发展新的历史。

    只有当我们准确认识到天府新区在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怎么看”,明白了天府新区建设的工作摆位“怎么摆”,也才能胜任这项泽被后世的宏伟事业,也才能书写成都前程远大的新历史。

  天府新区:

  成都落实省委兴川大计的一号工程

  成都的历史机遇,属于四川的历史机遇,属于西部的历史机遇。

    回首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沿海城市“一纵”开发战略,到90年代长江“一横”开发战略,再到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呈现出一幅脉络清晰的层层递进、波澜壮阔的图景。在当前“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产业转移浪潮中,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气势如虹。

    四川如何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早在2007年底,四川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就提出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全省工作的总体取向,把四川省建设成为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应运而生,见证新的历史机遇。成渝经济区包括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广安等15个市,以及重庆市的万州、涪陵、渝中等31个区县,区域面积20.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其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2020年,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经济学家称,成渝经济区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条件最好的区域,未来10年,将与东部的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成为鼎足之势。

    规划建设天府新区,是四川省委从科学发展的大局出发,着眼于增强成都对成渝经济区的引擎带动作用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经济学上的增长极理论认为,建设经济增长极,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根本性任务。如果说成渝经济区是国家选中的能够带动西部以至全国发展的大的经济增长极,那么成渝经济区要快速成长,还需要选择和培育若干小的经济增长极。

  重庆有两江新区,四川有天府新区。

    天府新区,是成渝经济区“双核”发展格局的重要极核,包括成都市的高新区南区、龙泉驿区、双流县、新津县,资阳市的简阳市,眉山市的彭山县、仁寿县,共涉3市7县(市、区)37个乡镇(街道办),总面积1578平方公里,其中成都1293平方公里,人口容量为600万到650万人,相当于再造一个新的成都。

    作为天府新区建设当仁不让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抓天府新区建设,成为了成都落实省委兴川大计的一号工程。

    无疑,抓好天府新区建设,对做大做强成都这个极核,在成渝经济区的竞合发展中更好地发挥辐射聚集作用具有重大意义。成都落实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的一系列兴川大计,最首要、最重要的工作抓手就是推进天府新区建设,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奠定新的增长极。

    事实上,也只有成都和重庆的两个极核做大做强,成渝经济区也才能做大做强。惟有如此,成渝经济区才能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才能在与中国其他经济板块的竞合中实现协调发展。

  天府新区:

  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主要载体

    德国古典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生态田园城市,就是寄托了人类“诗意地栖居”的长久以来的梦想,也可以说是永恒的梦想。

    城市化带来的聚集效应,让财富和知识汇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同时也产生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空气混浊等“大城市病”的困扰。当西方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趋势,为后发国家的城市化道路提供了前车之鉴。

    正如早期的城市学者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说:一座城市就像一棵花、一株草或一个动物,它应该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保持统一、和谐、完整。美国学者赖特则提出“广亩城”设想,基本理念是“城市分散于广亩大地,人人拥有一片自然”。

  成都要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显得顺理成章。

    城乡一体化,意味着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户籍制度、要素流动、社会管理和投融资等改革,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面现代化,包括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尤其指能够成就人居之乐的现代化的城市形态,包括现代化的城市空间形态,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形态以及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形态;充分国际化,意味着成都具有国际性的城市功能,特别是国际化的产业支撑。

  每一个“化”,都是天府新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成都中心城区呈现出人口资源高密度聚集、地理空间高强度利用的发展特征,承载能力接近极限,环境容量逼近阈值。仅靠这样一片长、宽约20公里、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接近9000人的中心城区,是不可能承载起世界生态田园城市这个宏大愿景的。实现成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广阔的地理空间、更宽裕的环境容量、更良好的生态本底。

    成都有着这样的基础和条件。比如,作为生态本底的“山、水、田、林”独特生态格局。“山”有龙门山脉、龙泉山脉,即成都的“绿肺”,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保护区;“水”有岷江水系、沱江水系,造就了特色鲜明的“水文化”;“田”指都江堰自流灌溉区的优质农田,又是生态湿地;“林”指林盘,代表成都平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独特居住方式。

    天府新区成都分区的地貌特征非常丰富,既有山体、湖泊,也有丘陵、台地,可谓成都的缩影,也为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提供了先天有利的地理平台。

    而《山海经》说:“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其城方三百里,盖天下之中也。”明代学者杨慎考证说:“黑水都广,即成都也。”有学者则进一步论证都广在今成都城区与双流之间,说起来正好就是天府新区的腹地。

    历史和现实都在证明:天府新区,是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主要载体。抓天府新区建设,是关系成都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天府新区建设是“白纸画图”,有条件也有责任担负起容纳更多生态元素、承载优美田园风光的重要功能。

    这张“白纸画图”也并非天马行空,而有着丰富的现实样板作为它山之石。

    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就堪称现代城市规划的结晶。这座举世闻名的花园城市,为绿色的青山和美丽的人工栽种松林翠柏所环拥,50%以上的面积为国家公园或保留地,城市呈环状由市中心向四周辐射,城郊与周边乡村毗连,景色秀丽优雅,环境清新宁静。

    美国纽约城市发展走向了城郊化的道路,形成星罗棋布的卫星城体系。这些卫星城,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具备居住、购物、娱乐等城市功能。发达的交通体系,穿过鲜花盛开、绿树成荫的田野。

    改变单一中心的大城市格局,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乡空间布局和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空间结构,既有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有强大的现代化功能,并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是未来成都的写照。天府新区建设,将为成都按照科学理念重构城市空间、调整产业格局、塑造田园形态提供主体平台,打开一扇通向未来成都广阔天地的大门。

  天府新区:

  推动大成都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举措

    综观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在区域经济形态上普遍呈现出“雁行模式”的共同特征。即在一个大的经济区划内,若干小的经济板块紧密承接、错位竞争,形成一个抱团发展、梯度推进的“雁群形态”。

    正如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不平衡发展,呈现出这样的“雁行模式”,成都一二三圈层也呈现出这样的“雁行模式”,从成都市域经济到泛成都经济圈,亦然。

    成都市域经济内,“第一圈层”的6个区,区位条件好,发展起步早,呈现出“领先发展”态势,是“头雁”;“第二圈层”的6个区县,区位条件适宜,发展基础不错,呈现出“中位发展”态势,是“中雁”;“第三圈层”的8个市县,区位条件相对不足,发展基础薄弱,呈现出“后继发展”的态势,是“尾雁”。

    这是一条非均衡发展的战略路径。因为领队的大雁会避开风的阻力,雁群可以更有效率地飞行。但影响一个雁群整体飞行速度的,恰恰就是尾雁。尾雁掉队太远了,雁群就飞不快。

    当前,成都市域经济各圈层之间、市域经济圈与泛成都经济圈之间,非均衡发展的特征十分鲜明。成都要坚持科学发展,就必须推动市域经济圈的融合发展,推动市域经济圈与泛成都经济圈的联动发展。

    正如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启动了中国新一轮的区域均衡发展,作为成都市域经济最大短板、最大腹地的“第三圈层”,也到了应该全面崛起、追赶反超的时候了。通过“尾雁快飞,雁尾反超”,最终实现成都一二三圈层的“圈层融合”。

    而早在去年年初,成都市政府与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市政府,就召开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联席会议,并联合签署了“1+7”的《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初步建立起经济区内政府合作平台,以推动城镇功能、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及要素市场的协调发展。

    天府新区,正是连接市域经济各圈层和泛成都经济圈的特殊区块。规划涉及到七个县市区,不仅贯通了成都市域经济的三大圈层,而且把成都市域经济圈和泛成都经济圈紧密联系起来。因此,抓天府新区建设,是推动大成都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举措。

    但要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又必须走新一轮非均衡发展的战略路径。因为一个经济圈内部的资源配置,就好比水的流动一样,没有高低落差,就不可能有流动性。实施新一轮非均衡发展战略,就是要依靠市场力量和政策导向,在经济圈内部形成引发资源优化流动的“高低落差”。

    对成都市域内的天府新区来说,“第三圈层”与一二圈层相比较,土地的级差地租更大,综合配套成本相对低廉,拥有更具吸引力的比较成本优势,更容易成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本洼地”和“集聚高地”。当高新区的发展空间捉襟见肘,天府新区却有了更大空间,可以把很多项目放进去。面对有限的环境容量和土地空间,成都市域内不能承接的一些产业和项目,也可以通过天府新区向泛成都经济圈梯度转移。

    值得关注,以成都为核心的大成都经济区,GDP总量占全省60%左右,人口比例超过了40%,是四川乃至西部地区腹地面积最广、聚集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天府新区建设,推动大成都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必将吹响成都平原城市群的集结号,这对于构建西部经济中心,成为引领西部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意义重大